在中國,“民以食為先”,吃不只是為了求存,也是國粹。很多外國人往往驚訝于中國人對膳食的講究和在買菜或燒飯所花的時間及精力。中國在膳食的消費量和模式,其實也標志著當前的經濟發展,甚至未來的投資機會。
從膳食這個角度來看,中國有一些值得慶幸的地方。根據最近巴克萊研究的一份報告,中國的食品消費模式,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已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首先,中國的人均卡路里攝取量,自20世紀90年代末,已經超過日本。目前的水平雖然仍低于韓國,但差距在繼續縮小?防飻z取量的大幅增長,在1990年和1997年之間尤其明顯,雖然其后增長已經放緩,但上升的趨勢仍然持續。
當然,卡路里只是衡量一個國家在飲食和經濟發展方面的一個指標。例如在美國,許多患上肥胖癥的人也同時患有營養不良癥,因為這些患者都消耗高熱量但只含高糖或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即缺乏營養的“垃圾食物”。因此,卡路里的成分也是需要顧及的因素。
從這個角度分析,中國也有一些可以高興的地方。在中國人每日攝取的熱量中,蛋白質平均占12%,與發達國家的12%相同,稍高于發展中國家的11%。碳水化合物則占61%,高于發達國家的53%,但低于發展中國家的67%。而中國每天的卡路里攝入量中,脂肪占27%,遜于發達國家的34%,但高于發展中國家的23%。這些統計數據表明,中國的飲食消費模式,比一般發展中國家更接近發達國家的模式。因為人均收入持續上升,在未來幾年,脂肪的比例可能會繼續提高,而碳水化合物的成分則可能會下降。也許隨著收入增加,中國人將少吃傳統的米飯和面條。
中國的飲食消費習慣,最有趣的一個發展,是進年大幅增加的咖啡銷售量。其中部分原因是由于海外咖啡連鎖店例如美國星巴克的進駐和廣泛宣傳。傳統喝茶的中國人很多已迅速中了“咖啡毒”?Х饶壳芭c金、鋁、柴油、汽油、核電、鎳、水力發電和天然氣,并列中國消費量和使用度增長最快的商品。在這個“超級增長”商品組別里,咖啡是唯一的食品。中國人的口味正出現革命,這毫無疑問跟可支配收入增加大有關系,而這口味的革新也可能把咖啡帶動成全球的“新黃金”。
除了咖啡,牛肉也是在中國需求增長強勁的一種商品。牛肉跟銀、原油、鈀、煤、鉛和棉花,屬于使用量和使用度增長第二高的商品組。牛肉和咖啡的普及及需求似乎表明,中國人的飲食,不論是好或壞,越來越西化。在牛肉和咖啡銷售極速增加的同時,大豆和玉米的消費增長率卻出現下降。
另一方面,糖和家禽,則出現最大的使用量和使用度增長下滑。也許隨著中國戀上了咖啡這個新口味,傳統的(尤其是甜的)豆漿,在逐漸失寵了。這有點諷刺,因為豆漿在西方越來越受到歡迎,在過去的十年它被不少人用作乳制品的替代品,為那些日益增加,對牛奶出現敏感的人士提供了一個選擇。似乎東西方之間,正交換和掌握對方的飲食習慣。全球化正創造一些有趣的飲食習慣更新和革命。
只要肥胖不會成為一個社會問題,中國人攝取的熱量和脂肪不斷增加,對于人口和經濟,都是一個好的趨勢。(由于中國和韓國之間的人均熱量攝取,仍有差距,中國可以舒一口氣。問題是高熱量攝取是否集中在某些地區,因這可能意味肥胖在局部地區可以成為問題。)由于飲食消費,在熱量攝入和分布方面,都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很多農業產品可能會經歷增長放緩。但因中國的可支配收入仍在提高,其他消費類別包括家庭設備、交通運輸、娛樂等,將得利“肥水”?Х、柴油和汽油,都同時享有最高的需求增長率,并非意外。即使是在“民以食為天”的中國,也只能消耗有限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