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盛極一時的“冰箱之王”新飛電器如今因負債23億元,不得不走上破產重整之路。
昨天上午,新飛股權拍賣通過網絡公開進行,今天上午10點這場備受矚目的拍賣結束,最終康佳電器以4.55億元競得,成為新飛公司新的投資人。
新飛股權今天拍賣 康佳4.55億元競得
今天上午10點,此次拍賣的標的物河南新飛電器、新飛家電、新飛制冷器具有限公司100%股權成功拍賣,成交價為4.55億元。這場持續24小時的拍賣僅有兩次報價,第一次報價是4.5億元,在拍賣即將結束前10分鐘,康佳電器出價4.55億競拍成功,成為新飛公司新的投資人。
今年5月,新飛公司重整第二次債權人會議表決通過了重整計劃草案,此后,新鄉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批準重整計劃。破產重整作為破產程序中的一種,目的是要挽救企業,保留企業的法人主體資格,使企業擺脫債務負擔。
新飛重整管理人律師 沈雨晗:很明顯,新飛的主體資格沒有消滅,新飛的品牌得以保留,新飛現在也是以股權拍賣的形式,通過重整計劃的執行,新飛找到了新的重整投資人,新飛的品牌將延續,生產和經營都會恢復。
新飛電器從2011年開始一直處于虧損狀態。截至2016年12月31日新飛電器、新飛制冷和新飛家電,總資產分別為11.56億元、7.59億元和4.54億元,總負債分別為15.03億元、9.53億元和5.23億元,資產負債率分別高達130%、125%和115%。 值得注意的是,債務并不會轉嫁給康佳電器?导央娖鞅硎,公司一直在布局白色家電,之所以接盤新飛股權,看中的就是新飛的產能、品牌沉淀和渠道。收購后,新飛公司與自身的白電業務可以形成戰略協同效應,另外,新飛品牌一定會保留。
康佳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周彬:整個新飛的冰箱冷柜,還是用新飛的品牌繼續運營。首先,新飛這個品牌還是需要經歷一輪年輕化的改造,接下來,會對這個新飛的品牌的年輕化去做一些工作,將采用雙品牌運營的模式去運營康佳跟新飛兩個品牌。
記者探訪新飛:機器停轉 企業停產
新飛今天拍賣,但在幾個月前,企業就已處于停產狀態,康佳接盤后,企業何時能恢復生產?曾經的員工如何安置?
記者通過多方渠道進入新飛電器制冷廠內部,看到偌大的廠區內空無一人,車間大門已經上了鎖,但與經歷風霜的大門相比,這把鎖顯得很新。 康佳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周彬:會投入一些資金,對它的生產線進行改造,然后讓它盡快恢復到正常的生產狀態,希望在今年年底之前恢復生產。
對于備受關注的新飛電器員工安置問題,接管人表示,將采取全員買斷、分批安置的形式解決,員工將獲得與工齡相應的賠償金。
新飛重整管理人律師 沈雨晗:和所有的新飛員工都會解除合同,等新的投資人接管新飛之后,這些員工都有機會和新的新飛在進行雙向選擇,在此之前他們可以依法按照自己的工齡,按照勞動合同法的規定領取自己的補償金。
新飛公司5500名員工安置工作已經于6月1日開始進行,目前正在推進中。
新飛重整管理人律師 沈雨晗:目前還有大約不到1000名員工,還處于留守狀態,在配合重整后續的交接工作。
康佳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周彬:這個完成交割之后,會對現有持有的新飛員工進行一輪篩選,優先錄取原來在新飛工作的員工。
昔日冰箱巨頭為何今日破產重整?
曾經新飛與海爾、容聲、美菱被稱為中國冰箱的“四朵金花”,新飛冰箱銷量也一度進入行業前三,從“冰箱巨頭”到破產重整,新飛到底經歷了什么?
新飛電器,冰箱年銷量一度達300萬臺,市場份額一度占到20%。
1984年,新鄉電冰箱廠成立,這是新飛電器的前身。 1994年,當地政府牽頭引入新加坡豐隆集團與新飛集團一同組成了新飛電器,其中新飛集團持股49%,新加坡豐隆集團持股51%,但新飛集團仍然掌握著話語權。有了資金,新飛電器馬上做出了國內第一條無氟冰箱生產線,并在全國掀起了搶購浪潮。
新飛電器員工 申建勛: 聽當時的老員工講,“我生是新飛人,死是新飛的鬼”,感覺就是新飛的工人真的對這個企業就像家一樣。
申建勛剛入職的工資是960元,是父母工資之和的一倍,新飛電器的員工工資在新鄉市也是最高的,當時大家充滿了干勁。
新飛電器巨變是在2005年,新鄉市政府再次將39%的股權出售給新加坡豐隆集團,豐隆持股比例一躍升至90%。此后,新飛電器頻繁更換資方高管,包括董事長。此外,幾乎每個月都有中高層的人事變動,申建勛的工資十年沒有漲。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 胡遲:企業自身發展問題,新加坡豐隆集團以房地產酒店業為主,對國內情況和家電也情況了解不足,使企業創新不夠、管理失調等。
之后幾年雖然生產還在持續,但銷量和品牌影響力已遠不如前,有數據顯示,2012年新飛冰箱銷量同比下滑37%,市場份額連年下跌,2014年跌出市場前十名。2017年,新飛最終因資金鏈斷裂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并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向法院申請重整。這讓在新飛電器工作了24年的申建勛有些不舍。
新飛電器員工 申建勛:有感嘆,有遺憾,也有一些不舍,凝聚力、向心力沒有了,人心都散了,這樣的企業,好像倒閉也在情理之中。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 胡遲: 以前,我國的地方政府對企業的干預權利很大,雖然處于企業長遠考慮,但事與愿違。近年來我國的國企改革制度中也明確提出“責任清單”概念,誰決定誰買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