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三年河東、三年河西”的產業迭代大戲,正在中國彩電市場再次打響。
過去的3年,被認為是互聯網電視品牌的主場,以樂視、小米、微鯨為代表的企業在彩電市場上,憑借“低于成本定價甚至是硬件免費”的玩法,在彩電市場上演“橫沖直撞”逆生長。進入2017年后,隨著互聯網電視品牌整體轉型陷入低迷,一批外資洋品牌則快速接棒躋身主戰場,夏普、飛利浦等洋品牌則在中國以“洋品牌本土價”的玩法謀求強勢回歸。
洋品牌接棒互聯網企業打低價
都說風水輪流轉。相對互聯網電視品牌在彩電行業“一清二白”沒靠山、沒背景,對于中國市場和消費者來說,夏普和飛利浦等洋品牌則是經歷敗局或易主后,在中國市場“卷土重來”,由此洋品牌身份則遭遇行業的質疑。
一些業內人士更直指飛利浦和夏普都是“假洋鬼子”,利用當前的品牌和企業信息不對稱,拿洋品牌的身份和低價格手段,參與市場搶奪。最終讓中國消費者以為“占便宜”,沒有想到買的卻是“貨不對板”假洋品牌。
到底什么才是假洋鬼子?飛利浦和夏普,誰才是電視行業的“假洋鬼子”?對于中國彩電產業來說,從互聯網電視品牌的“橫沖直撞”到洋品牌的“劫后重生”到底意味什么?從整個電視市場競爭來說,長期以來由“歐美日韓中”主導格局基本形成,中間卻因為商業并購、資本重組、業務轉型,出現大量洋品牌被中國企業或收購、或租賃。
到底什么才是假洋鬼子電視?
早在幾年前,央視等一批媒體曾集中打擊過一批“假洋鬼子”品牌和產品。同時,對于這一說法,也給出相關定義,那就是由中國企業在海外注冊品牌,然后產品的研發、生產和制造全部在中國本土展開。當然,一些企業為了讓“洋品牌看上去更像洋貨”,還會通過自貿區的便利條件,將所謂中國制造產品“先出口再進口”進行全產業鏈造假漂白。
從這個角度來看,無論是飛利浦,還是夏普,其實都算不上“假洋鬼子”。因為,他們的品牌是真正洋品牌,而且無論飛利浦公司,還是夏普公司,都是擁有多年歷史積累的老品牌。也為中國市場和消費者所認可。
換個角度卻又是另外的答案。當前在中國市場上銷售的飛利浦電視,與荷蘭皇家飛利浦公司只是存在品牌上的租賃聯系,飛利浦公司多年前就將中國市場的品牌使用權租賃給他人使用;同樣,當前的夏普電視早已不是百年歷史的日本液晶巨頭,而是只有兩年多歷史的一家臺資控股企業,臺灣富士康的子公司。
按照傳統經濟時代的認識,飛利浦和夏普都是地道的“洋品牌”;隨著全球一體化資本并購融合,飛利浦電視和夏普電視在資本屬性和品牌DNA等方面,已經屬于“混雜品牌”。
為什么稱飛利浦、夏普為假洋鬼子?
在中國市場上的外資洋品牌有很多,如三星、索尼、LG、松下等,為什么業內人士以“假洋鬼子”來稱呼飛利浦和夏普,這背后到底是商業競爭惡化下的同行攻擊,還是這兩家洋品牌另有隱情?
有業內人士透露,關鍵原因正是從去年開始,飛利浦和夏普在中國彩電市場不斷以低價格開路。與過去十多年來在中國的高端洋品牌定位,形成強烈而鮮明的反差。更為重要的是,從去年開始一輪高端化、品質化的消費浪潮在中國市場快速崛起,這些洋品牌卻“逆水而行”大打低價格戰。這到底是品牌定位的重新調整,還是企業經營策略的重大變化?
當前這兩家洋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電視價格,與低價著稱的互聯網電視品牌旗鼓相當。從而讓市場上的消費者一下子感覺到“沾了便宜”。實際上,卻是這兩個電視洋品牌在中國市場正在經歷“易主”和“變臉”。
其中荷蘭皇家飛利浦早在多年前就退出全球彩電市場的競爭。在中國市場上的飛利浦電視均由冠捷科技這家液晶顯示器代工廠操盤。也就是說,從飛利浦電視的品牌定位、產品研發生產和營銷,全部是冠捷團隊操盤。最終,這也讓荷蘭皇家飛利浦電視成為“徹頭徹尾”的中國貨。
相對飛利浦電視完全將品牌出租給本土企業,夏普電視則成為臺灣富士康的控股子公司,成為這家手機代工大王的眾多產業之一。同樣,夏普在易主富士康后為了快速走出虧損的泥潭,就利用富士康的液晶面板產業鏈優勢,公開打響“洋品牌本土價”的低價策略,美其名曰親民價,其實就是大打低價格牌。
由此夏普電視也從過去的“日本電視貴族”成為“中國電視大陸貨”。一方面,是為了加大出貨量填補夏普的巨額虧損窟窿;另一方面,則是滿足過去10多年以來富士康沒有面向終端消費品牌的空白。
飛利浦和夏普,誰才是假洋鬼子電視?
對于飛利浦和夏普兩個彩電品牌,到底誰是“假洋鬼子”品牌,其實應該區別對待。雖然這兩家品牌當前都在借助電商網店加速低價格沖量,但是用戶對兩個品牌的認知、以及產品認可還存在差異。
從去年開始,飛利浦和夏普就借助電商平臺率先打響一輪電視低價格戰。其中飛利浦完全是依靠電商平臺出貨,其在京東、蘇寧、天貓等電商平臺的均價,遠遠低于創維、長虹等中國本土品牌,甚至比樂視、小米的均價還要低。同樣,曾經占據中國電視高端市場的夏普,通過“買70吋送60吋”等層出不窮的變相價格,以及持續不斷低價格戰,其在中國市場的均價已經低于本土品牌海信。
對于飛利浦電視來說,就是典型的“品牌租賃”關系,品牌的所有權在荷蘭飛利浦公司,但是品牌使用權卻在冠捷科技。從企業和品牌的DNA傳承角度來說,飛利浦電視已經徹底的“冠捷化,這就是披著”飛利浦“外衣的冠捷電視。其在中國市場的價格體系基本低端化,零售渠道電商化,同時對于飛利浦品牌DNA沒有傳承只有利用。
夏普在被富士康公司收購,雖然公司經營以及品牌整體還是由日本團隊負責,但思路和核心已經完全富士康化。富士康是一家典型的以“成本定價格”制造型企業,其在接盤夏普之后的一系列手段和舉措也表明,富士康就是要拿夏普的日本品牌外衣,并通過中國化親民價格,加速規;瘺_量從而謀求在中國市場的反彈。
隨著夏普的全面“富士康化”,其于中國市場的規模雖然短期內會反彈,但是隨著低價格策略的推進,品牌認知度和產品口碑度也將面臨新的挑戰。至少對于中國高端消費群體來說,夏普將不再是高端的首選,只是裝點“門面”的牌子貨。
對于消費者來說,隨著信息越來越公開透明、本土品牌和產品的強勢崛起,人人心中都有一本帳,都會做出自己正確的判斷和選擇。但是基于需求的差異化,一些消費者接下來可能還會購買“假洋鬼子”家電產品,但是更多的消費者,則肯定做出其它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