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5年,格力電器企業文化越來越具有“董明珠”色彩,但產業結構卻依舊停留在朱江洪時代。我們說格力電器是一塊優質資產,實際上是指它的存量市場而非增量市場。如果董明珠不能為格力電器培育出第二個像格力空調那樣的產業板塊,則格力電器的“董明珠”色彩越強烈越危險。
董明珠無愧于營銷出身,總能將媒體眼球抓在自己手里。
在日前召開的上交會論壇上,董明珠談及當年和雷軍打賭,笑稱“明年就要見分曉了,沒問題,我已經認定過了,沒問題!”
于是,“董明珠說雷軍輸定了”,成了第二天眾多媒體的標題。
表面上看起來,董明珠有太多的理由自信。比如,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1083.03億元,同比增長10.8%;實現凈利潤154.21億元,同比增長23.05%。再比如,2017年一季度,格力電器實現營收296.82億元,同比增長20.46%;實現凈利潤40.15億元,同比增27.05%。
但,稍一留意你就能發現,董明珠的所有驕傲,均來自格力空調業績的支撐,而這,恰恰被認為是朱江洪時代為格力電器留下的遺產。
春江水暖鴨先知,證金公司大幅減持退出格力前十大股東之列,是個信號。
1
格力和小米,其實打賭后都走了下坡路
2013年,董明珠和雷軍豪賭未來五年誰的營收更高,現在董明珠說她已“認定過了”,肯定能贏雷軍,一定是對2018年兩家公司的營收做出了測算。
董明珠是怎么測算的呢?
我們先看格力電器。
2016年,格力電器實現營收1083.03億元,增幅10.8%,這個數據比2014年的1400.05億元還低了200多億。
但,2017年格力電器將出現一個大幅增長,這個增長主要來自格力電器和珠海銀隆的200億元關聯交易。
依照格力電器方面答復深交所問詢所稱,該關聯交易將給格力電器帶來162.4億元的營收增量。
若撇開該關聯交易,則2017年的格力電器很難出現大幅增長,主要原因在于空調行業環境未有明顯改善,甚至還比2016年更糟糕了一點,因為全國都收緊了對房地產市場的管控;國際市場方面,格力也不像它的主要對手美的、海爾那樣實施布局,所以海外市場對格力電器的營收貢獻一直都不高;新業務布局方面,格力手機指望不上,系能源汽車流產,格力洗衣機剛剛推向市場,這幾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
故此,若撇開與珠海銀隆關聯交易的影響,2017年格力電器自身業績增幅低于2016年的可能性更大。
但我仍然愿意把2017年格力電器營收增幅假設為10.8%。
我們大致可以估算出格力電器2017年的營收了:1083.03億X110.8%+162.4億=1353.4億元,同比2016年增幅約25%。這已經是一個很大的增幅了。
但,這個增幅會帶來一個顯而易見的后果:2017年,格力電器應收賬款將大幅度增加。因為,珠海銀隆根本不具備相應的支付能力。
根據格力電器提供的資料,2016年珠海銀隆營業收入僅有78.98億元。一個年營業收入僅有78.98億元的企業,卻要從另外一個企業采購190億元的產品,這是一個難以想象的交易,難怪深交所發函問詢。
不過,相比于能讓格力電器2017年實現大幅增長,吃相好不好看已經不重要了。畢竟,兩大主要對手體量迅速變大,讓董明珠壓力山大,再不想想辦法,差距會越拉越大,對于爭強好勝的董明珠來說,面子才是第一位的。
問題在于:2017年營收增幅能上去,2018年呢,還指望珠海銀隆嗎?
畢竟,珠海銀隆本身就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企業,甚至有人把珠海銀隆比喻為“第二個樂視”。
如果格力電器多元化戰略轉型仍像過去5年那樣無所作為,則增長很快就會停止,畢竟格力空調市場占比已經非常高,不可能繼續高下去。格力的當務之急是盡快找到增量空間。
正是為了這個目的,2015年董明珠宣布格力電器進入手機領域,2016年宣布收購珠海銀隆。
事實是,格力手機推出兩年銷量無幾,收購銀隆則直接失敗。
一方面是董明珠急于用年增200億證明自己,一方面是多元化戰略始終裹足不前。不管董明珠怎么高調,在旁觀眼里,格力電器依然活在朱江洪時代。
過去5年,格力電器企業文化越來越具有“董明珠”色彩,但產業結構卻依舊停留在朱江洪時代。我們說格力電器是一塊優質資產,實際上是指它的存量市場而非增量市場。如果董明珠不能為格力電器培育出第二個像格力空調那樣的產業板塊,格力電器的“董明珠”色彩越強烈越危險。
董明珠能否贏得和雷軍的賭約,不僅要看格力電器的營收,還要看小米的營收。
因為非上市公司,小米并未對外公布2016年營收數據,但外界估計2016年小米營收應在700—800億元之間。
但雷軍公布了2017年小米營收目標:1000億元。
不少人對小米能否實現這一目標持懷疑態度。從2017年一季度銷售情況看,小米手機整體出貨量930萬臺,同比下降了7.6%。
即使2017年小米能夠1000億營收目標,仍然和格力電器2017年約1350億元的營收存在較大差距。
事實上,“互聯網+”的風口正在過去,這才是小米以及樂視最可擔心的。
雖然2018年的格力電器和小米一樣難以做出可信的營收預測,但一般來說,格力電器企業的穩定性,至少在未來三年內高于小米。
這么看來,董明珠說“雷軍輸定了”,應該是可信的。
不過,董明珠別高興得太早。2013年兩個人打賭時,格力和小米都處于高速增長狀態,所以兩個人一個比一個自信心爆棚,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隨后兩個企業都遭遇了一系列麻煩。
換言之,當年兩個人比的,是未來誰的成長性更好;今天兩個人比的,實際上是誰的未來更不壞。
2 人們更關心董明珠和自己的那場賭局
2012年,格力電器營業收入首次突破1000億元,不久,董明珠即豪邁提出“五年再造一個格力電器”的目標。
前兩年很順利,2014年,格力電器實現營業總收入1400.05億元。
意外總是在一個人沒有心理準備的時候發生。
2015年,格力電器營業收入急轉直下,一下子從1400億元跌到977.45億元,跌幅高達29.04%。
雖經2016年一年百般努力,仍未能恢復到2014年水平。
即使最樂觀估計,2017年格力電器營收仍恢復不到2014年水平。
這意味著,董明珠承諾“2018年實現營收2000億元”的目標鐵定落空。
董明珠很不情愿承認這一現實。
2015年初,她還堅定地表示格力電器“全年增長200億目標不變”。
當年6月份,董再次重申“2018年實現2000億元收入的規劃沒有發生變化”。
很多人至今不明白:為什么好端端的格力電器,突然就出現了斷崖式下跌?
格力電器方面給出的解釋是,2015年空調市場出現飽和,需求量大幅下降。
這樣的解釋顯然是不夠的,我們看為什么。
2012年之前,空調營收占格力電器總營收的比例高于88%。即使到了2016年,格力空調業務營收881億元,仍然占格力電器總收入1083.03億元的81.34%,這一比例與另一家空調企業志高相似。
格力電器營收大幅起落,與其始終未能培育出第二個支柱型產業息息相關,用經濟學家的觀點看,就是“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風險太大。
請注意一個事實,2015年格力電器營收斷崖式下跌,并沒有發生在其主要競爭對手身上。
這幾年,董明珠越來越意識到專業化程度過高對格力電器的風險,所以才高調進入手機領域,殊不知董明珠對手機的理解太過簡單,她天真地以為只要產品做得好(所謂“三年用不壞”),憑借格力品牌知名度加上自己不遺余力地吆喝,一定會大賣,甚至一年一億部,都不是問題。
殊不知,手機屬于數碼通訊類產品,具有明顯的快消品特性;而空調、冰箱、小家電屬于功能性產品,具有耐用品特性。董以功能性產品的思維運作數碼通訊類產品,失敗在意料之中。
眼看手機無望,董明珠轉而尋求新能源汽車。這一次,格力電器的雙腳甚至尚未踏入新能源汽車的門檻,即遭中小股東聯手阻擊。
回看過去一年董明珠對新能源汽車發表的言論,你會發現她與另一個狂人賈躍亭極其相似:都不懂汽車,都信心爆棚。
手機與新能源汽車接連遭遇重挫,極大地打擊了董明珠多元化的自信心。所以,格力電器多元化戰略目前處于暫停狀態。
董明珠努力了5年,格力電器產業布局仍停留在朱江洪時代原地打轉。
反觀主要對手,美的、海爾近年來多元化戰略步步為營,國際市場開發亦有聲有色,我們已經很難再把這兩家企業歸類為家電企業、本土企業。
前幾天看到一個觀點,認為2016年之后,再把格力和美的、海爾對比已經不太合適,格力在“營收規!、“產業布局”、“品牌全球影響力”,三大重要指標上全面落后于主要對手。格力電器短期業績表現出色,無法掩飾未來增長乏力的現實。
站在投資者角度看,格力電器未來不清晰,才是格力電器當前最大危機。
這是為什么格力電器2016年業績優異,但總市值仍然大幅落后于美的集團的根本原因。
二年前,格力電器保持對美的集團總市值領先300億元;而今,美的集團保持總市值領先格力電器約300億元。
有機構樂觀地預測,2017年美的集團總市值將領先格力電器800億元。
800億元什么概念呢?這個數字還有可能是2017年美的集團營收領先格力電器的數字。
眼見2018年日近,加之格力電器董事會還將換屆選舉。我估計,董明珠會在2017或2018上半年再搏一把,至于發力方向是什么?我們暫時無從得知。
有一點董明珠非常清楚:完不成把格力電器從專業化公司向多元化公司的成功轉型,她就沒有十足的底氣給格力電器貼上自己的標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