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將至,這是一年中家電企業和消費者都在摩拳擦掌、翹首以盼的時刻。但是不管是買的還是賣的,在激動之余都會有一個疑問揮之不去,我是去線上還是線下?
企業是糾結的。線上線下都是肉,但是運營成本的確大大不同。為了不出現“左右手互搏”的現象。不少企業開始區隔線上和線下的產品型號。美其名曰:重視電商渠道的專供產品。但是其實主要考慮是平衡線下渠道商的利益。目前家電企業渠道除了線上京東、天貓等,線下渠道占據較大份額的為各地的連鎖渠道和分銷商,一旦線上線下產品和型號相同,因為電商的運營成本更低,購買更為便宜便捷,多數消費者會選擇線上交易,那么將大大影響線下渠道的銷售。
但是都不用細細研究即可發現。線上線下產品雖然型號不同,大部分是無差別或者細微差別的。如奧克斯的一款空調,線上型號為KFR-51LW/R1TC01+2,線下型號為KFR-51LW/R1YH+2,區別僅是機身上的金屬條的顏色。而京東長虹的一款LED32B2080N電視,和國美銷售的長虹LED32C1000N電視幾乎毫無差別。但是這樣幾乎一樣的產品,線下渠道的價格卻都高于線上渠道近15%-20%。
為什么能這么做?這樣就能避免線上線下對比讓消費者認為這是不同產品了嗎?部分可以,畢竟不是每個消費者都完全懂得家電產品的參數,也沒有時間深究。稍有意識的人也就是用掃碼工具去比價,一旦發現沒有可以對比的型號,就會放棄。但是也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更為理智。發現上述“換湯不換藥”的小心思的消費者也不在少數。
部分廠商和線下渠道為了維護自身利益,會“睜著眼睛說瞎話”。記者在北京蘇寧某賣場逛了一圈,找出幾個同質不同價的產品進行了比較。然后拿著結果質問促銷員,促銷員都會很鄙視的看你一眼說:我們這產品不一樣,沒有可比性。然后再甩上幾句: “線上的銷售產品偷工減料”、“線上的翻新機多”、“線上銷售的都是老款的低端產品”等等戳心窩子的話,事實真的如此嗎?
事實上被人為區分型號的線上線下產品,都來自同一條生產線,核心技術點完全一致。廠商不可能用不同的制造標準來制造,這樣成本反而會更高。實情就是很多線上線下被區隔的產品同質但是不同價。北京TCL電子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郭曄向中國家電網記者表示,其實線上和線下就是A、B卷的概念。郭曄說,純為了區別渠道的同款不同型號產品本身不存在差異一說,“如果說存在差異,那么線上和線下的消費特性不一樣,可能會有不同類型的產品做主打,但這不是產品品質的問題”。
至于翻新機,更是無稽之談,哪個大的電商平臺都格外重視自己的形象和口碑,都在嚴格把控質量關。退一步講,就算有翻新機,線上線下存在的幾率也是相等的。京東家電推出的30天質量問題包退、180天質量問題包換承諾,就算有產品不滿意,也可以馬上退掉避免損失,線下哪個渠道有此底氣?
至于線上賣的產品比較舊,比較低端,在前幾年的市場上確實有此現象。但是隨著線上占比的迅猛增長,哪一類渠道是未來,哪一類渠道出貨量更大已經顯而易見。有哪個企業會把淘汰產品放在最優質渠道嗎?恰恰相反,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產品都是在線上來做產品的首發,在京東首發平臺的家電類目,每天都有2-3款的首發,多的時候有近10款。
其實,為了迎合網絡消費的相對年輕群體。一些企業甚至為一些傳統機型加入了智能功能,比如夏普KI-GF70-N空氣凈化器,國美售價7999元,而在京東銷售的KI-WF706-W空氣凈化器幾乎功能參數外觀和GF70一模一樣,但是還搭載了京東微聯的APP智能控制功能,售價同樣是7999元。也就是說,花同樣的價錢,我們可以在線上買到核心功能和品質一致且更為智能的家電產品。
2015年家電行業最有意思的一個現象就是,大部分家電品類在線下零售渠道大范圍萎縮,而在線上市場,卻維持了樂觀的增長。
2015年1-8月,洗衣機線上市場火力全開,零售量規模達到399.6萬臺,同比增長80.9%,零售額達到53.0億元,同比87.0%。2015冷年,雖然空調這個品類在線下渠道遭遇負增長,但在線上卻實現了同比47.2%的增長。還有彩電市場,2015年上半年線下實體渠道全線下降,其中大連鎖份額同比下降10%,對比鮮明的是,線上市場卻高歌猛進,2015年上半年彩電線上市場零售量528萬臺,占比24%,同比增長77%。
其他行業類似的數據也不鮮見,可見整個社會的消費方式都在往線上轉移,家電作為耐用消費品更是首當其沖。如果說傳統渠道商為了自己的生存利益,再搞一些“掩耳盜鈴”的事還有情可原的話。家電制造廠商保護線下渠道的的高利潤而將同樣商品命名為不同型號的做法則是“逆勢而為”。第一、這個做法“然并卵”,網絡時代成長起來的消費者會越來越理性,越來越會利用工具來還原真相。第二、這樣的策略反而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不說別的,宣傳材料就要準備兩份吧,各種營銷活動的效果也會被分化。
市場有自己的規律和手段。就像當年很多家電企業大佬呼吁國家不要給家電行業太多政策,想要一個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環境一樣。企業也大可不必去為了渠道平衡利益絞盡腦汁,市場和時間會決定一切。做好產品,真正從維護消費者利益的角度出發,才能真正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和喜愛,在互聯網時代贏得商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