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蘭仕旗下互聯網子品牌“UU”誕生一年,公司通過全網召募的百余名“西紅柿”慶生。
對于一家苦心經營,與資本市場上產生瓜葛都謹小慎微的企業來說,格蘭仕在品牌塑造方面又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粉絲經濟已經成為當下企業在品牌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張牌。鐵粉(TCL粉絲),西紅柿(格蘭仕粉絲)層出不窮,企業也勾勒出一幅粉絲與品牌共存亡的理想境界。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在國內企業費盡各種心思請代言、靠近消費需求、犧牲毛利的同時,卻發現消費者的重視度絲毫沒有提升。
品牌培育期除了讓粉絲獲得價格上的實惠、參與活動的愉悅,還應留下什么印象?中國家電企業歷經了30年的野蠻成長,從規模換取成本優勢的階段開始過渡到品牌換取溢價空間的階段。如何讓已然嘗到的甜頭消費者轉化成品牌的忠實粉絲,恐怕不是長期讓利可以維繼的,還需要塑造品牌的個性。
厚積薄發、總結提煉應該是各家電企業的當務之急。講一個賣服裝的故事。一般服裝店奉行“來客皆知音”的理念,衣服能滿足70%消費者的需求,品類齊全,且相對安全。只有少數服裝精品店喜歡打出“個性原創”“私人定制”等字樣。產品面向小眾,輕易不開張,開張吃三年。這樣的服裝店做到的并不是迎合消費者,而是賣方市場。
誰說品牌做大做強,就必須珠圓玉潤,沒有棱角,獲得所有消費者的認可。富可敵國的三星集團貢獻韓國20%的GDP,韓國人一生要接觸三件事情“死亡、稅收、三星”。盡管如此,有韓國消費者卻是LG的忠實用戶,依然有消費者非歐美家電不入法眼。
貼標簽后意味著進入小眾市場。失掉了隨機消費者,卻積累了忠實用戶。品牌溢價能力卻隨之大幅提升。
黑澤明的電影、小野麗莎的音樂,俘獲不了所有的電影音樂愛好者,卻依然被奉為經典。
中國消費者買下全球47%的奢侈品,知曉品牌故事的并不多,但香奈兒代表女性勇敢、自立敢于追求的品牌精神還是讓不少消費者過目不忘。
從“西紅柿”到褚橙并不遙遠。褚橙的一夜爆紅主要因為褚時健的名氣和他的勵志標簽。
一招鮮或許難以吃遍天,李寧公司為自己貼上90后的標簽,不僅沒有讓年輕一代青眼有加,反而失掉了固有用戶。
一個經典案例是同仁堂,同仁堂的司訓“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
李寧轉型磨合過于漫長在于并未做足90后的功夫,就開始給自己貼標簽,除了標簽,再無任何與消費者的共通點。
不走所謂的捷徑 ,堅持不懈地、認真地練好必要的內功,直到有一天積累的功夫才可以一覽眾山小。個性斐然、內功深厚的中國品牌奇缺。家電企業要想走粉絲經濟這條路,不能先急著貼標簽,而是要做出自己的調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