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盛夏,家電維修行業進入旺季,家電維修糾紛也屢屢出現。隨意開口要價、不出具發票、使用二手零部件等亂象不斷發生。7月23日,大連市消費者協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家電維修收費沒標準,質量沒保障,簡直混亂不堪,家電維修亟待“修理”,作為消費者,最好選擇所屬品牌售后服務機構。
上門費收多少沒譜
大連消費者王女士2009年買了一臺液晶電視,今年5月開始遙控器按鍵時常出現失靈情況,她聯系了該品牌的售后服務點。維修人員上門后第一件事就要拆電視,但拆完檢測后卻沒發現問題。又經過一番檢測,維修人員“診斷”后表示需要換個遙控器。整個過程下來,維修人員向王女士收取了上門費80元、檢測費200元、拆機費100元、換件費300元。
修一臺彩電到底涉及多少個收費項目?恐怕很少有人能回答明白。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以電視維修上門費為例,各品牌都執行各自的標準,有品牌報價40元到80元,有品牌則根據彩電大小決定,106厘米以下的30元、106厘米以上的60元,還有的品牌按照維修地點的距離遠近收取30元到60元不等。
小故障修成大“病患”
家住大連甘井子區的張先生家的冰箱用了五六年,前段時間發現冰箱門總是關不嚴。本以為不是什么嚴重的問題,張先生便在市場上隨意找了一家家電維修部,沒想到維修人員檢查后認為是冰箱柜體出現了毛病,經過一番修整,問題卻并沒有解決。張先生隨后聯系了冰箱品牌“特約維修點”,維修人員給冰箱門換了密封條,但效果也不理想。后來,張先生找到了一位懂家電維修的朋友,經過檢查,朋友發現冰箱的部分零部件竟然被換過并有損壞跡象。
張先生分別找到上述兩家維修部門想要討個說法,但哪個維修部門都不承認是自己動了手腳。
維修業務外包導致維權難
很多消費者都認為品牌指定的售后維修中心都應該是其品牌“自有”的部門,然而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有些品牌的家電售后維修中心實際上是外包給了私人維修公司,而這種外包模式給家電售后維修帶來了不少隱患。
一家電賣場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以彩電售后維修為例,目前市場上銷售的近30個主流品牌中,其中有能力構建覆蓋全國售后維修體系的不足兩成!耙粋維修網點往往被幾個家電品牌授權,即便是少數有實力的大品牌,在大連也不過只有2到3個真正的自營售后維修點!边@位負責人表示,雖說維修問題出現后廠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在目前的監管情況下,沒有幾個廠家愿意主動承擔。
大連市消費者協會提醒消費者:在維修家電時,最好到大型家電商場品牌銷售處詢問售后服務電話,盡量選擇信譽度較高的維修店。在保修期內的家電需要維修時,務必保留維修記錄。更換零部件后,要保留換下的舊部件并開具票據,確保保修單上填有維修產品的名稱、型號、數量、維修費用、維修時限和保用期限等內容。
●鏈 接
家電維修市場亟待加強監管
針對諸多問題,由商務部頒布的《家電維修服務業管理辦法》于8月1日執行(詳見本報7月25日B2版),明確規定家電維修經營者和從業人員不得虛列、夸大、偽造維修服務項目或內容,不得冒用家電生產者商標或特約維修標志等;家電維修經營者在維修服務中使用和銷售的配件和耗材,其質量、規格應符合國家有關產品質量安全規定和標準,不得使用和銷售假冒偽劣產品;家電維修經營者要明示服務項目和家電配件的收費標準、質量規范、質保期限以及投訴電話;家電維修從業人員應具備相應的職業、技術資質。
業內人士表示,出臺了家電維修收費、質量要求等有針對性的規范還不夠,還應有進一步明確的定價標準。特別是執法部門應加強價格監管,加強對家電維修行業的價格指導,組織家電維修行業專項檢查,促維修市場形成良好價格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