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的失獨母親郭敏用試管嬰兒生下一對龍鳳胎。她獨自撫養兒女,盡力讓他們和別的孩子一樣。他們的衣服玩具不算少,塞得滿床都是,全都是鄰居、朋友、好心人送來的。唯獨沒有失獨家庭—那些家庭一般都會把亡故孩子的東西留著做紀念。
打眼一望,60歲的郭敏沒有任何值得多看一眼的地方。
她不過一個普普通通的老太太,頭發花白,滿臉皺紋。晚上她會去幼兒園接兩個4歲的孩子放學,一米五的身材淹沒在車流和煙塵中,一手拉著一個,嘮嘮叨叨又快快樂樂。在北京無數的城中村,這樣來幫兒女照看孩子的老太太實在是太多了。
事實真相是:她不是配角,而是主角
兩個孩子不是她的孫輩,而是她的兒女。56歲那年,她使用胚胎植入技術生下一對龍鳳胎,刷新了北京地區產婦的年齡上限。
郭敏唯一的獨生女兒是在2005年車禍去世的。那幾年,郭敏形容自己是“想啊想啊,腦袋都要炸了”。直到她看到一張報紙:“日本有個女人60歲生了孩子”。那一刻,她無比感謝自己從南昌老家來到資訊發達的北京。
懷孕很順利,第一次卻流產了;吃藥補了一年身體,這次成功了。剖腹產下兩個孩子,連手術帶生產一共花了8萬元。至今她都認為,這8萬是她這輩子花得最值的一筆錢。盡管其中有3萬是朝老母親借的。母親后來發現她還不起,說:算了。
她保留了一張大女兒14歲那年的照片,不敢拿出來。倒不是怕看了傷心。9年了,早已淡然。兩個小孩子爭搶,“姐姐是我的”,差點撕壞。
為防失敗,胚胎植入技術一次植入三個胚胎。一個流產了。老伴主張再流掉一個,留一個女兒就夠了!霸蹅冑嵾@點兒錢,兩個怎么養得起?”她堅決不同意,一直吵了三個月。孕期過了三個月,就沒法流產了。她很滿意。
2013年7月,65歲的老伴腦梗塞發作,好幾個月才出院,如今在他與前妻生的兒子家住。因此,現在郭敏一人養兩個孩子,母子仨住在這間月租600元的出租屋里。
兩個孩子都4歲了,正是滿床亂爬的年紀,稍有不慎就容易掉下去。她在床頭安了一根不銹鋼桿子。兩個孩子每人腰上套一根帶子,另一端系在桿子上。
每天早上,郭敏七點起床,給兩個孩子沖奶粉喝、洗臉、洗屁股,八點半送他們去幼兒園;丶易鲑~,做到中午再吃一袋方便面。下午繼續做賬,五點去接兩個孩子。
他們就在家門口的打工子弟幼兒園。走路五分鐘肯定到了,但她多半要走半個小時。城中村太亂,各種自行車汽車摩托車在一條土路上雙向奔流。她緊張極了,緊緊拉住一雙兒女,不時還得側身躲一陣。
“小女孩還好,那小子太淘!”幼兒園園長白長武證實了郭敏提及的一件事:幼兒園的學費其實已經漲了100元,唯獨對她的兩個孩子例外!八щy,能照顧就照顧點兒!
兩個孩子都白凈,活潑,有一種格外撒嬌的姿態。他們從來沒有問過“為什么你比別人的媽媽老”諸如此類的問題,而是搶著上來要她抱,“媽媽我想你了”。
除了一千八的退休金,她現在為七家公司做賬,每家付給她的報酬是200或300元。都是老客戶?此J真,就一直做下去。但每個月需要她自己去把賬取回來送過去,順便結報酬。這些公司都是兩三個人的規模,都很遠。有的在通州,有的在石景山,有的在海淀,公交車坐到頭還要走好遠。前幾天兩個三十出頭的電視臺記者跟在她后面拍,拍到實在走不動了,她卻仍然健步如飛。把賬取回來,每天再工作五六個小時。
每個月支出兩千五六百塊錢,能攢一千五—這幾個數字,郭敏顯然已在心中計算過無數遍。這樣,再工作十年,兩個孩子上學應該夠了。老伴腦梗發作,她立即作出決定:將來不會讓孩子們上大學了,高中都不必念。最多讀個技校,能找個工作,足矣。
打開郭敏家的冰箱,大蒜和雞蛋幾乎是僅有的庫存。她每隔一天給孩子們做一小碗蒸雞蛋糕。幼兒園下午三點有一頓面條做間食,這讓她竊喜,認為是占了便宜。有一天她晚上七點才回來。趕到幼兒園一看,兒子很乖。原來是幼兒園阿姨給他喂了一個饅頭。
每周二、五上午是她逛街的日子。菜市場就在樓下,她卻視而不見,坐兩站地往北,去趕更偏遠的一個農村集市。那兒的河魚賣六塊錢一斤,比村里便宜兩塊五。一條三斤的魚買回來,她和兩個孩子能吃一個月。第一次剁了魚頭魚尾熬湯,兩個孩子都愛喝;剩下的魚身再剁兩刀冷凍起來,三個星期燉三段。
有一次她去收賬,對方公司的小姑娘說:郭姐,你上頭條了。有人評論說你那么窮還非要生孩子。她說:他們不懂得失獨母親的苦痛啊。也有人叫她去申報什么吉尼斯世界紀錄,她沒有去。
昨天兩個失獨母親來看她。一個是上高中的兒子打籃球時猝死,一個是上大學的兒子車禍身亡。兩人都哭得幾欲昏死過去。她沒有哭。眼淚早已經流干。對四年來疲于奔命的生活,她說:從來沒有一秒鐘后悔過。
四年前,北京本地媒體報道她生下一對雙胞胎的消息時,她還有些矜持,讓他們都寫成“郭女士”。這一次,她不在乎了。寫真名就寫真名,隨便吧。連孩子的名字都不掩飾。沒那么多掩飾的空間。
她感覺到了恐懼。腰已經扭了兩次。大夫說你不能再扭第三次了。她總是特別小心。遠遠聽到汽車喇叭就往路邊躲,姿勢和神情都像極了走鋼絲。
父親去世了,母親隨弟弟去廣州生活,家鄉已沒什么親人。在北京,在她住的這個城中村附近,也沒什么能托付的朋友。一旦她倒下,兩個孩子就只能“推向社會”,去孤兒院了。如今兩個孩子的體重加起來快趕上她了。她已經抱不動兒子了。
四歲了,兩個孩子沒有穿過一件新衣服。其實,他們的衣服玩具不算少,從會唱歌的塑料貓到兒童腳踏車,從背心到羽絨服,一應俱全,塞得滿床都是。全都是鄰居、朋友、好心人送來的。唯獨沒有失獨家庭。
那些家庭一般都會把亡故孩子的東西留著做紀念。
鏈接
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即民間所稱的“失獨家庭”,是指獨生子女發生傷殘或死亡后,未再生育或收養子女的家庭。
根據新華社援引致公黨發布的調查數據,目前我國每年新增大約7.6萬個“失獨家庭”,截至2012年,中國的“失獨家庭”已達百萬。
為解決“失獨家庭”的困難,2008年國家開始全面實施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扶助制度。2013年,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聯合社會力量啟動針對失獨家庭,特別是失獨母親推出的公益項目“失獨母親幫扶計劃”,通過自救能力建設和社會關懷,解決失獨家庭、失獨母親的問題。2014年1月,國家出臺《關于進一步做好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扶助工作的通知》,將特別扶助金從每人每月不低于110元(傷殘)、135元(死亡)提高到城鎮每人每月270元、340元,農村每人每月150元、170元。
2014年3月,全國政協委員、作家莫言在兩會中建議政府應該出臺措施,將“失獨家庭”的父母,全部納入政府養老醫療體系,讓他們優先入住養老院,優先享受醫療資源,給予減免托老費或者醫療費的待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