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 2012年,央視新聞頻道《每周質量報告》欄目曾經報道過浙江等地的膠囊生產企業用工業明膠加工藥用膠囊的問題,節目播出之后,各級執法監督部門采取了大量措施,加強了對膠囊生產企業的監督檢查力度,也確實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與此同時,央視新聞頻道的記者在之后一年多的時間里,對膠囊和明膠行業繼續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大多數膠囊企業已經不再使用工業明膠作為生產原料了,取而代之的是專門的藥用明膠。據了解,明膠的使用范圍非常廣泛,除了藥用膠囊會用到藥用明膠之外,還有我們平時吃的很多食品,比如糖果、酸奶等等,都會用到食用明膠作為食品添加劑,那么,這些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明膠,到底是不是衛生,到底安不安全呢?
三銘膠業有限公司位于福建省霞浦縣牙城鎮,是國內一家大型明膠生產企業。福建三銘膠業有限公司原銷售部經理吳鳳娟告訴記者,他們廠年產明膠約3000噸,大多都是作為藥用明膠對外出售。
這種用于膠囊加工的藥用明膠呈淡黃色顆粒狀,看上去光鮮照人。據經理介紹,用來生產這種明膠的主要原料就是動物皮。
然而當記者來到原料庫房時卻看到了另一番景象。所謂的動物皮原料,不過是一些顏色深淺不一的碎皮子,這些臟兮兮的皮子被直接堆放在地上,從皮堆里面滲出來的藍綠色的液體隨處流淌。
在原料庫房的一個角落,記者找到了一種外觀相對新鮮的皮料。這種碎條狀的皮料數量并不多,由于當地氣溫較高,一些皮料開始腐爛,上面爬滿了蟲子。
這名經理告訴記者,這種毛邊皮每噸售價4000元左右,而另一種藍綠色的碎皮子每噸才賣一兩千元,價格相差一倍多。他們廠每天生產十幾噸明膠,所需原料皮高達上百噸,根本不可能全部采用鮮皮作原料,即使有毛邊皮也是摻到藍綠色碎皮中使用。
記者來到漂洗車間,只見這種藍綠色的碎皮子被放在一個個圓形的池子里進行漂白和清洗。記者注意到,一些透明的液體通過管道被注入漂洗池。負責人介紹說,這些液體是鹽酸等化工助劑。通常干凈點的皮用鹽酸處理,太臟了就用硫酸處理。
原本看上去臟兮兮的藍綠色的碎皮子,使用鹽酸和硫酸進行十幾遍的漂洗處理后,果真變得又白又嫩。
隨后,這種看上去很白嫩的皮料被放在熬膠罐里進行熬制。熬制好后膠液再通過加工等一系列工序,變成了金燦燦的明膠成品。這些明膠按照不同規格進行包裝,成為專門用于軟、硬膠囊加工的所謂藥用明膠。
當記者問到這種替代鮮皮用來加工明膠的碎皮原料到底是一種什么東西,這名負責人只透露說,碎皮原料主要來自水頭,溫州。
水頭鎮位于浙江省溫州市,是全國有名的皮都,三銘明膠廠大量采用的藍綠色的碎皮原料就是來自這里。從2012年8月至今年年初,記者先后多次前往水頭鎮調查,經歷了當地制革業的整治和變遷。
目前,一些重污染的制革企業已經被叫停,但在記者之前調查時,這里的制革生產卻是熱火朝天。
水頭鎮既是皮革加工基地,又是動物皮交易集散地。在水頭鎮生皮交易市場,堆放著各種各樣的動物皮。記者看到,有些皮子已經腐爛變質。
據一名商販透露,這種局部腐爛的動物皮在當地被稱為“次皮”,當記者問到:“這個次皮子不是用活豬殺的嗎? ”浙江省溫州市水頭生皮交易市場的一名商販說:“不全是活豬,死豬也有的!倍疫@些皮子剝下來的時候,動物有沒有病、是怎么死掉的都不重要,甚至有些走私來的動物皮,根本就沒有檢疫證明。
在動物皮交易市場,商販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在皮子上面撒上工業鹽,防止動物皮進一步腐爛。
據了解,這種整張的動物皮價格昂貴,每張售價近百元,全部都是賣給制革廠做皮革,并沒有賣到明膠廠。
隨后,記者走訪了當地十多家制革廠,發現這種動物皮雖然用工業鹽做了處理,但是由于氣溫較高,很多皮子的局部都開始腐爛變質了。
在制革前,這種使用工業鹽處理過的動物皮要進行一番修剪,剪掉一些無用的邊角。這種剪下來的毛皮邊角呈碎條狀,跟記者之前在福建三銘明膠廠看到的所謂“毛邊皮”的鮮皮原料非常相似。
制革廠的工人說,這種從整張動物皮上修剪下來碎皮條正是“毛邊皮”,屬于制革廠的下腳料,在當地十分熱銷。浙江省溫州市水頭鎮某制革廠的工人告訴記者,毛邊皮雖然可以做明膠,但是數量并不多,被明膠廠大量收購的其實是制革產生的另一種廢料。
制革車間內機器轟鳴,一個個橫置的大圓桶轉個不停,只見地上堆滿各種皮料,污水到處流淌。工人說,這種液體實際上都是用工業原料處理完動物皮后殘留的廢水。隨后,這名工人把一車用來處理皮子的工業原料運到轉桶前,用刀劃開包裝袋后,將十幾袋子工業原料連袋子一起扔進了轉桶內。制革廠工人告訴記者這是為了膨脹豬皮投的料。主要是石灰和硫化堿。
硫化堿,就是硫化鈉,遇酸釋放有毒物質,在胃腸道中能分解出硫化氫,引起硫化氫中毒。對皮膚和眼睛有腐蝕作用。
工人告訴記者,開始他們先用的硫化堿、石灰等工業級原料,轉兩個小時,進行脫毛脫脂,再加硫化堿、石灰,轉四個小時后倒出來,就好了。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把動物皮的毛和脂肪處理干凈。隨后,工人又加了一些工業鹽和脫脂劑。
添加完這些種類繁多的工業原料后,就可以往大轉桶內放入修剪好的動物皮進行脫毛脫脂處理了。
記者在一些制革廠調查時發現,像工業鹽、硫化堿、石灰、純堿、脫脂劑等工業原料隨處可見,家家都在使用這些原料對動物皮進行脫毛脫脂處理。
經過一番處理,原本帶毛的動物皮就變成了半透明的生皮。各種工業原料在轉桶里經過長時間的混合反應,成了藍綠色的液體,有的附著在皮子上,有的則滲了出來,到處流淌。
據了解,這種脫毛脫脂的皮子經過鞣制加工后,就成了用來生產皮衣、皮鞋等產品的工業皮革原料,但在鞣制之前,還要經過剖層、修剪和整理。在剖皮車間,一張皮子通常被剖為兩層,分為頭層皮和二層皮,剖過層的皮子必須修剪掉一些無用的邊角。記者注意到,剪下來的碎皮子被專門收集起來,這些藍綠色的皮子呈半透明狀,散發出刺鼻的氣味,跟記者之前在福建三銘明膠廠看到的碎皮原料非常相似。
一名生產負責人告訴記者,這種剪下來的碎皮子和一些殘次的二層皮,不再用于正常的皮革加工,一般都是當作廢料賣掉。
浙江溫州水頭鎮某制革廠生產負責人說:“好一點的廢料是做狗飼料的。如果大張皮的話那貴了,一塊錢一斤。不用再熬,回去做成酸皮,白白的那種?囋诩茏由,然后做成狗咬棒,給狗咬的那東西。剩下差一點的價格低的廢料,會被明膠廠買去做明膠。有一兩家是發往福建的,福建三銘廠!
原來,福建三銘膠業有限公司生產明膠大量使用的碎皮原料,正是這種經過工業鹽、硫化堿、石灰、純堿、脫脂劑等工業原料處理后所產生的制革廢料。 |